一看到“印度又把中国进口的120吨稀土磁铁倒手卖给欧美”,不少网友就惊了,这不是公开玩双面游戏吗?事情一下子冲上全球财经热搜。路透社直接定调:Sona Comstar——印度最大稀土磁铁企业,去年这120吨稀土都从中国进的,正儿八经贴了“印度制造”标签,再漂洋过海送进欧美工厂。特斯拉、斯泰兰蒂斯、宝马的生产链,全搭在了这条线上。
细节还挺离谱,莫迪政府不是今年刚一边喊着要大搞“国家关键矿产计划”吗,关键时刻又爆出,马鲁蒂铃木、塔塔这些本土车企库存见底,过几天要是稀土不到位,车就停产。原来稀土不是留着自己用,先满足本土制造,倒好,竟然有一大半流向了欧美订单,这边刚受疫情冲击复工,那边原材料直接卡脖子,好家伙,这剧情编剧都不敢这么写。
说穿了,Sona Comstar和一众印度进口商玩明牌了。表面合法,流程清晰,一手进货一手出货。细看数据,印度去年进口磁铁460吨,绝大部分来自中国。新财年放出700吨需求,印度自己能用多少?转手贸易仓库业务比例越来越高。类似于前阵子欧洲组团围堵俄罗斯石油,莫迪这边在稀土这块又搞起金融套利,进口的原材料加工精炼一遍,身份一洗白,欧美进口商一掏腰包,直接入库。
中国想控制出口,印度“捞一把算一把”,车企库存能撑多久?巴贾杰高层都放话了,7月要是真断货,他们旗下的新能源车第一批就停线。算盘打得响,现实是,2025年4月一纸新规,中国稀土出口一收紧,印度库存直线下滑,进口量断崖式缩水,市场马上给出反馈:车辆电池产能下调37%,等于是饥荒预警提前响起。
再看政策,莫迪一边集结矿业资本,350亿、500亿卢比往自家矿区砸,另一边“和平用途承诺书”狂刷存在感,想让中国放宽限制,多发点指标。说是做全球战略供应链的“安全枢纽”,现实却是自己供应链随时断,市场和资源都想要,最后两头算盘全落空。
对手套路升级,中国的招数更准。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不是口号喊喊,涉及钐、钆、铽等七大品类,一道道出口流程升级,进口商全程追溯,谁买、谁用、用哪儿、一次拍板。不合规?连门都摸不到。业内叫它“稀土防火墙”,“最后一公里”不留缝,产业生态、分销渠道全都卡紧,根本不给灰色操作留生存空间。
中国牌打得不只是限制数量,更是技术优势碾压。全球稀土精炼92%的产能都在手里,核心专利37项,提纯率压到99.999%。印度拿得出啥?IREL自己的轻稀土加工还吃力,重稀土更是白板一块。美方加州的MP Materials烧再多钱纯度还是上不去。不是你想学就能绕开的路。
许可证这一关直接成了战略武器,2025年只给4家磁体大厂批出许可,定向指向德国、北欧,日本也能沾边,但美国直接吃闭门羹。灵活切换,半年一批,谁动政策谁拿不到货。看似规则游戏,实则全在中国掌控节奏。
再进一步,走私通道一封,东南亚没法再用灰色流程中转,南宁、香港查获大宗走私货,整个东南亚货轮调度都乱了。这套配合下来,中间商直接失去“绕道”机会。正规清单一目了然,市场投机空间压缩,谁敢试水,等来的就是全国协查。
这波反制动作一亮,全球产业链跟着溜溜转。第一个被绊倒的是日本,丰田通商在印度的加工厂供货中断,5000吨年加工量说停就停。头等大事变成求印度大公司放人放货,名古屋芯片厂靠这个原材料运转。这下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气都不敢喘,眼看着整车和芯片两头堵死。
美国那边也掉进坑里。五角大楼本想着和印度搞采买合作,让F-35战机项目断货风险变小。印度一停出口,美军工直接吃瘪。老美自己吹的“稀土联盟”,结果最大转手伙伴一夜之间反水,政策随时变,全球稀土供应话语权更集中到中国这边。
莫迪还没从媒体炮轰中缓过劲,本国矿企年收入缺口1.2亿美元。自己还没走上稀土自产路,只能继续从灰色通道采购,资源掌控权根本没改变。政策一出,外资观望情绪高涨,十年间制造企业撤离数量攀升,产业升级谈何容易。
赢家是谁?市场给出明确信号,中国稀土氧化物报价逆市而上,利润空间迅速扩大。政策更细致,商务部建立稳定合规审批绿色通道,欧洲盟友拿到货,美国只能干瞪眼,审批流程缩短了一半,这就是全球资源分配的实操逻辑。
看下来,这事说穿了,全球稀土战争就是一场技术和制度的比拼。中国牢牢把握核心资源,谁能和谁做朋友,谁坑谁,谁给谁火力,都不是只看合同这么简单的事。本土产业做底牌,全球话语权做护城河,大门随时开合,节奏全掌握在中国手上。
产业格局又有新变化,资源大战到头来,拼的是技术积累、政策预判和自控力。印度靠“二道贩子”赚几个差价,不是长久之计。本事不够,乱搭便车,出事最快,哭的最响。真正有底气的国家,还是靠自主创新和全球平台话语权说话。这一仗,谁站在上游,谁就能扭转规则。下一轮博弈,看谁能把棋走到底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