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板上那条灰白色的线,像是世界舞台的分水岭。
电磁弹射车头一钩,歼-35起飞灯一亮,机头轻轻颔首,从船头冲了出去,像一只猛虎掠过浪尖。
紧接着,歼-15T也换上了新前起落架,被弹射拉出一道漂亮的弧线。
空警-600跟在后面,机翼下的支柱稳稳撑着,不带一点犹豫地被弹了出去。
三个主力机型,一个接着一个,在福建舰甲板上轮流起飞,场面热闹得像赶集。
几个舰载机师傅站在甲板边上,眼神里都是掩不住的兴奋和自豪。
有人忍不住拍了拍同伴的肩膀:“你说,这阵仗,美军要是看见了,能不眼红?”另一个哈哈一笑:“别管美军咋想,反正这‘弹射型五代机’,咱先整出来了!”
这次公开的画面,终于把之前各种猜测和议论都锤实了。
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和拦阻着舰全流程测试完成,三型舰载机齐上阵,用同一方式弹射起飞。
关键时间点也不是随便凑的,极大概率就在三月十八到四月一日那次海试窗口。
国内外媒体此前也有报道,只是官方一直没说破,如今给了个实锤,大家心里那口气,终于能喘出来了。
现场氛围火热,像是过年发红包,每个人都恨不得再来一轮。
这次创下了好几个“头一回”:第一次中国航母弹射起飞放飞舰载机,第一次五代舰载机用电磁弹射飞上天,第一次重型双发舰载机弹射升空。
说出来都是硬气活儿,谁还敢瞧不起咱家技术?
有人打趣地说,以前看动画片里“弹射型苏-33”,还觉得是天方夜谭,没想到中国人硬是把科幻拍成了现实。
那种戏剧性的反差,让人心里直打鼓,要不说这世界变得太快,连自己都跟不上节奏。
往回翻翻旧账,F-35这名字,家里有点军迷的孩子早就耳熟能详。
二十多年前,美国人就开始造这玩意儿,2001年定型,2006年头一次飞起来,美军、欧洲一堆国家抢着要。
那时候中国还在歼-7基础上搞枭龙,谁家都知道差距不是一点半点,心里真有点郁闷。
再往前,2005年,美国CVN-21工程拉开帷幕,电磁弹射、综合电力、先进拦阻,什么新技术都往里堆。
后来这船叫“杰拉德·福特”。
同一年,“瓦良格”被拖进大连船坞,成了辽宁舰。
要是把今天福建舰的画面丢回2005年,谁敢和美国人说,二十年内中国能把电磁弹射、五代舰载机、重型双发这些活儿全搬到自己航母上?
估计当场让人送去医院查查脑子。
福特号2017年服役,F-35C 2019年宣告作战能力。
表面看起来,时间差不多搭得上,实际却是两股道上跑车,谁也没顾谁。
福特级航母上了不少新系统,进度拖泥带水,2017年硬着头皮服役,不少子系统还在设计验证阶段。
电磁弹射卡了好几年,2022年才算勉强凑合,2023年才算有点作战部署的样子。
F-35C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尾钩勾不住拦阻索的问题一堆,试验数据补不齐,航母那边也没法针对性优化。
为了赶进度,福特和后续的肯尼迪号干脆不配备完整F-35C适配能力。
理论上,弹射轨道摆在那儿,F-35C肯定能弹出去。
可真要日常运作,指挥管制、维护保障、弹药油料、数据链等全都得对号入座。
否则就是摆拍,凑个热闹,谈不上战斗力。
还有个细节,F-35C更强的发动机尾焰,有可能对甲板设备造成破坏。
设计没跟上,工艺不到位,真用起来谁敢拍胸口说放心?
为了避坑,美军把F-35C舰上测试基本都放在尼米兹级老航母上。
2014年尼米兹着舰,2011年地面弹射测试,卡尔·文森这些老船根据需要改一改,真让F-35C在海上飞起来。
福特号这几年在东海岸晃悠,F-35C部队在西海岸和太平洋那一带扎堆,机都见不着几架,协同更谈不上。
说白了,福特号和F-35C就是各过各的,像两口子分居,谁也顾不上谁。
美国国会那边坐不住了,2019年拍桌子,“必须让福特号适配F-35C,否则肯尼迪号就别交付。”建造计划一拖再拖,预算一涨再涨,肯尼迪号最快要到2027年才能进场。
福特号已经服役了,中途大改不太现实,要等肯尼迪号基本就绪,才有可能腾出节点来做大改。
外界估算,2026年前后能不能等到“合体”,还真不好说。
更扎心的是,世界上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,世界上第一型五代舰载机,线连上了,系统却对不上。
工程师说能弹射,指挥官说别常态用。
技术上过得去,实际操作心里没底。
反倒是福建舰这边,把三型机一口气拉齐,背后是彻底的体系化建设。
从设计之初就把舰、机、指挥链、后勤保障一体推进,工程变成系统,画面变成流程。
空警-600一进场,可不是一架飞机的事儿。
预警机是舰队的眼睛和大脑,舰面指挥、空中指挥、数据融合全都拉通,才有了航母编队作战的底气。
歼-15T抗得多飞得稳,弹射带弹起飞,边际更充裕。
歼-35隐身,挂载布局、升阻管理、弹射应力,全都一步步磨出来。
指标细节目前没公布,业内也不敢乱猜,但三型机同场电弹,难度条已经拉到天花板。
三型机同台起飞,意义不仅是“头一回”。
预警、制空、打击全谱系基本拼齐,体系雏形已现。
接下来,能不能拉高节拍率,日出动架次能顶到啥水平,后勤补给、武器装填、维护保养能不能扛住高强度任务,这才是真刀真枪的比拼。
福建舰这场“团圆饭”,让中国航母从追赶者变成了定义者。
现场的工程师笑着说:“这感觉就像小麦苗破土,谁也拦不住。”甲板上的师傅们一边擦着汗,一边眯着眼看着远方,有人说:“咱们这路还长着呢,兴奋归兴奋,可还得把活干扎实。”
世界的风刮得越来越猛,福建舰上的甲板也得擦得干干净净。
谁知道下一个大新闻,会是什么?
中国这次是真把科幻做成了现实,海军这帮人,心里一半是骄傲,一半是憋着劲,准备下一场硬仗。
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,无任何不良暗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
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