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火车站地区作为首都重要门户和形象窗口,年服务旅客超4亿人次,治理任务重,服务需求多元。10月29日,记者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了解到,2025年北京市重点站区优化提升任务共有52项,截至10月中旬,已完成43项,总体进展达到97%以上,明年将继续推动北京站、北京西站等老站更新和智慧化升级。
为了给旅客创造更便捷的出行环境,北京西站、北京朝阳站等站区已完成网约车候车区改造,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。此外,为了解决因短途行程出现的出租车拒载情况,多个站区正试行“短途复载”措施,保障司机收入。北京西站地区的“出租车调度小助手”小程序启用后,旅客平均候车时间缩短15%。

北京西站地区工作人员在综合指挥大厅内值班。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供图
北京西站、北京朝阳站已完成网约车候车区改造
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综治处副处长陈铖表示,网约车是火车站地区管理上的重难点,目前,北京各大火车站地区都在探索各自的新举措,为旅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。
如北京西站地区,此前网约车上车点主要集中在站区几个停车场里,空间狭小,存在车找人、人找车的情况,选择网约车出行体验感不好。
为了改变这种情况,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北京西站办从空间优化、科技赋能、细节关怀等三方面着手,全方位提升旅客网约车候车体验。在公交集团的支持下,启用西站北广场公交场站4-5车道作为网约车接驳区,并把连通该车道的131平方米商铺腾出来,改成网约车候车室,能同时容纳54名旅客集中候乘。
同时,在候车区最核心的位置安装2块智能大屏,就像“数字向导”一样,屏幕上会实时同步网约车在4车道还是5车道,连车牌号都看得清清楚楚,还会用语音广播随时播报车辆动态。
记者了解到,近期,北京西站办还完成了北京西站北广场P3停车场的升级改造,提升通行环境,降低车辆行驶噪声,环境更加整洁明亮。同时,优化交通标线,新施划20多处引导箭头、3000多米交通标线,规范行车轨迹,减少拥堵和剐蹭。此外,升级安全保障,增加4条行人通道、8处斑马线,实现人车分流,让步行更安全。
为方便旅客网约车接乘,北京朝阳站办在原有东侧地上网约车接驳区、南侧地下网约车接驳区的基础上,新增1个朝阳站交通枢纽网约车接驳区。今年国庆期间,又对交通枢纽网约车区进行智能化提升,增设网约车接驳“熊猫区”,并且以动物标识分区替代传统字母、数字分区,增加投影射灯标识、动物颜色地标指引。
同时,在交通枢纽大厅增设网约车旅客候车区,增设电子显示屏3块,增加智能播报和50个等待座椅,旅客在此候车时,只需看电子显示屏上的车牌号,便可知道车停在哪个通道,增强旅客通行舒适度与便利性。
下一步,北京朝阳站办还要在网约车接驳“熊猫区”先行先试,通过增加停车位摄像头、智能屏幕显示车辆入场信息等科技手段,以网约车停车入位、智能播报方便人车“握手”等方式,开启网约车接驳功能新模式。
多站区试行出租车“短途复载”措施,减少拒载情况
除了在交通设施硬件上提升,在管理服务上,各火车站地区也在努力创新,更好地服务市民旅客出行。
“我们好几个车站都推行了出租车‘短途复载’政策,目的是解决火车站地区出租车司机在拉短途乘客时出现的拒载现象。”陈铖表示,针对拒载问题,究其原因是出租车司机在火车站地区要排队拉客,如果遇到短途旅客,司机师傅不但浪费了排队时间,还没挣到很多钱,所以他们更希望接长途单多挣钱来弥补排队等客的时间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市重点站区管委会率先在清河站、北京北站等站区试行出租车“短途复载”,当司机在调度站接到短途乘客时,可向调度站工作人员申请短途复载凭证,有了这个凭证,在一定时间内返回火车站拉活儿可走专用快速通道,大幅缩短排队进场时间。
在此基础上,北京朝阳站办还有一些创新尝试。北京朝阳站办副主任潘峰表示,他们联合相关企业建设了“星火暖途”出租车短途复载智慧管理小程序。据了解,司机在完成订单后,系统会根据订单里程、定位等信息,对判定为短途单的车辆给予相应积分,司机可凭积分兑换短途复载快速通行权益,实现“快接快走”,提高司机单位时间的载客效率,从而提升司机短途订单的接载意愿,减少司机“拒载、甩客”情况的发生。
截至目前,朝阳站已注册司机4000余人(朝阳站日均来站出租汽车4000辆,已实现到站车辆全覆盖),日均短途复载车辆200余辆,司机拒载率和甩客率降低85%,旅客投诉率降低70%以上,有效提升枢纽地区出租车接驳管理服务水平。

北京朝阳站地区正试点“短途复载”举措,避免司机因短途订单而拒载、甩客。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供图
“出租车调度小助手”上线后,旅客平均候车时间缩短15%
北京西站地区还通过智慧化建设改善旅客出租车候车环境。北京西站“出租车调度小助手”小程序于2025年4月上线,分旅客端和司机端,整合了铁路客运数据、出租车数据推送和监控视频流,实现“人、车、站”动态关联。
旅客端能实时查看北京西站地区4个调度站内的存车数、候车人数、队尾位置和客流趋势,一眼就能看出在哪里候车时间更快;司机端则能看到各调度站的候车旅客量和预计等待时间,方便规划什么时候进站,减少等待时间。
此外,该小程序还开辟了“一键反馈”通道,旅客能在线投诉拒载、秩序混乱等问题,司机能反馈设备故障、通道拥堵等情况,信息直接传到管理后台,形成“收集-处置-反馈”的闭环。
北京西站办副主任王洪涛表示,该小程序上线后,旅客平均候车时间缩短15%,“五一”假期高峰这样的时段能缩短20%,司机空驶率下降15%至20%。截至2025年9月29日,小程序累计访问量超78万人次,有效分流了扎堆客流,也减少了人工引导压力,旅客和司机对调度服务的投诉量同比降约10%。
打造花园站区,让旅客不光“赶路”还能“歇脚”
今年国庆中秋假期,很多通过铁路出行的市民旅客发现,北京的火车站变漂亮了。陈铖告诉记者,近年来,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持续开展花园站区建设工作,主动对接市委生态文明委、市区两级园林绿化部门,将重点站区作为重点点位纳入全市花园城市体系,共同推动火车站地区从“功能性枢纽”向“花园式会客厅”转型。
例如,针对北京朝阳站地区,市重点站区管委会的愿景是:不光要让旅客能“赶路”,还要能“歇脚”。潘峰介绍,目前,朝阳站区周边已建6处口袋公园,同时解决了站区增设绿化、取消护栏等“零碎问题”。
北京西站地区则按照“先做减法、再做加法”的原则,积极推进花园站区建设。王洪涛告诉记者,一批影响北京西站地区通行的冗余设施和护栏都拆了,先后拆除930平方米房屋设施和1200米护栏,释放了更多空间,并有效提升通行效率。同时,在腾出来的地方补绿植、建景观,留白增绿美化空间。

北京西站北广场前,原先路边的护栏替换为花箱,方便送站车辆落客。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供图
北京西站北广场此前无站前绿化,冗余设施拆除后种上了应季绿植,打造两处近80平方米的“回”字形景观小品,实现北广场站前绿化“零的突破”;南广场环岛网约车候车区同步开展绿化升级,新种植黄杨、花草等。西站站区新增绿化面积200余平方米,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口袋公园。南广场环岛区域还专门优化了网约车候车区,把原来14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腾出来建候车区,安装顶端能透光的白色遮阳棚,摆上座椅,旁边放花箱、装灯带,不仅改善了环境,还将进站距离缩短了三分之一。
明年将继续推动北京站、北京西站等老站更新
记者了解到,2025年北京市重点站区优化提升工作共安排了52项任务,截至10月中旬,已完成43项,总体进展达到97%以上。
很多站区都迎来了新变化。比如,北京南站地区恢复洋桥南滨河路封闭路段通行功能,建设出租车空调候车区,设置机场大巴、旅游大巴停靠区域,开通立体停车楼落客区,开放北广场4000平方米区域。北京北站地区腾退375公交场站并设为综合落客区,拆除部分围墙缩短进站距离。北京站地区推进20路公交场站综合利用,改造为网约车集约化停泊区。清河站地区开通清河站北地下车库,协调开辟网约车接驳区,丰富接驳方式。北京丰台站地区将公交功能引入枢纽,推动出租车调度站建设。
陈铖透露,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已梳理2026年“一站一策”品质提升工作任务,目前初步形成50余项任务。2026年,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将重点在机场火车站枢纽品质提升上下功夫,继续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包括北京站、北京西站等几个老站的城市更新,特别是备受瞩目的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有望在明年开通运营,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都市圈的活力新地标。
此外,还将继续推进交通枢纽功能复合化,进一步从传统的交通枢纽向“城市客厅”“活力中心”转型,打造具有首都特色、展示首都形象的“标杆站区”。推进重点站区的智慧化升级,针对市民旅客数字化服务需求,努力实现站区导航导览、交通接驳、信息发布等环节全面数字化。
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
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
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